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加拿大pc28在线预测手机 > 新闻动态 > 逃不过的屠刀
逃不过的屠刀

发布日期:2025-07-05 22:03    点击次数:113

图片

文/景志祥

01

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有人检举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的弟弟,也就是宰相胡惟庸的亲家李存义父子参与了宰相胡惟庸谋反一案。

消息送到朱元璋哪里,朱元璋没有大动干戈,只是轻微处罚了李存义一番,并没有对年迈的李善长加以指责。

应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以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身居高位,其敏感度应该是有的,但这次的李善长估计是年龄大了,反应不如往日灵敏,竟没有选择向朱元璋表达谢意。

这让朱元璋心中生出了几分嫌隙,这个嫌隙随着岁月的流失,正一点一点的放大,逐渐填满了整个心口。

严格意义上来说,朱元璋对这个在自己最势微的时候投奔而来,一直默默跟在自己身边,为自己负责粮草供应,成为前线将士风扫残云的发动机的老人很有几分感情,正因为感念这一点,所以他才在大明开国时,不顾群臣反对,对满朝文武百官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并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劵,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所授荣誉,李善长位居第一,下达的诏书里将他比作汉朝萧何,对其褒奖备注。

该给的一切,朱元璋毫不犹豫地都给了,如果说李善长心胸豁达一点又或者说李善长不那么过于热爱功名,懂得度的把握,效仿张良从此退隐,远离庙堂,那么留下的必然是一段历史佳话,以及他背后的70几口家人的性命也能得到善终。

只可惜,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爱嫉妒他人,待人也苛刻,长期身居高位,让这个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的老人丧失了应该有的警觉性。

在这次检举事件发生不久,已经76岁的李善长又做了一件糊涂事,他私下从信国公汤和哪里借来了三百将士修建自己的府邸,却没有向朱元璋报备。而与之相反的是信国公汤和选择了第一时间就将这件事告知了朱元璋。

养老的宰相还还能调动将士,这无意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信号,偏偏李善长自动忽略了,非但如此,四月,京城有百姓受胡惟庸案被发配到边疆,其中就有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等人。

如此敏感时期,李善长却糊涂到屡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人,这就有点倚老卖老的意味了,如果说大明龙椅上坐着的是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李善长此番举动倒也没人会说什么,然而,眼下大明龙椅上坐着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02

这位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其杀伐果敢从来都没一丝一毫的犹豫,其坚强的意志力,以及对人性的了解,毫无疑问他是所有帝王当中独一档的,面对李善长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朱元璋怒了,你以为自己是谁!还是当朝宰相么?我一国之君,想要处置一个犯人,还需要经过你的同意么?往日藏在心头的那点嫌疑,此时此刻被无限放大。

隐忍了多年的朱元璋终于将屠刀面向了年迈的李善长。偏偏李善长对此一无所知。

愤怒的朱元璋先将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经过层层拷打,他供出李存义父子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于是朱元璋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一番审讯下来李存义父子的供词开始牵连到李善长,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惊叱道':你这么说到底为了什么?你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

供词到了这儿,并没有大的毛病,没多久胡惟庸等人派杨文裕去劝李善长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李善长惊骇不已,仍不同意,却又颇为心动。胡惟庸于是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然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这一次供词上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或又告善长云:“将军蓝玉出塞,至捕鱼儿海,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明史列传第十五 李善长 汪广洋》

这是一句十分要命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

就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要了李善长的老命,在朱元璋授意下,御史们竞相上奏李善长,其结果不言而喻了,在这种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下,纵然是功名显赫的李善长已不能自保。

没多久,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站了出来,他向朱元璋报告说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并将具体的日期和会面地点都说得清清楚楚。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一个奴仆不可能知道如此机密的事,况且这事儿过了近十年时间,能记得大概时间就已经不错,更别说记得具体细节,但眼下这个违背逻辑的漏洞已经无关紧要了。

证词有没有用,并不取决于李善长,而是朱元璋。

对于一个动了杀心的帝王而言,任何的风吹草动皆可为杀人利器。

03

这时有御史还说了:“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明史列传第十五 李善长 汪广洋》

李善长虽是皇亲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什么是罪,在于你说与不说都是罪责,就在这时,大明发生了一件天文现象,一向与李善长毫无关系的钦天监上奏给朱元璋说,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

这下,李善长生命到头了,他的生命如果短一点,结局或许会好一点,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76岁的李善长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冤斩,故居被抄毁,曾经拿到手的丹书铁券毫无疑问救不了他。

事情随着李善长的死似乎尘埃落定,但留给我们一个疑问,李善长有谋反的理由么?

答案显而易见,他的大儿子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他本人不但是朱元璋的老乡还是在朱元璋最势微的时候跟随他的,多年的战火之中,两人早已建立了一种超乎君臣之外的感情,而且他本人更是大明第一功臣,退一步说,即便是胡惟庸谋反成功,李善长其地位和待遇不会改变多少,既如此,李善长还有冒巨大的风险去谋反么?

就是明白这一点,所以后来的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给朱元璋说:“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人情爱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安享万全之富贵者,必不侥幸万一之富贵。善长与惟庸,犹子之亲耳,于陛下则亲子女也。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宁复有加于今日?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季,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凡为此者,必有深仇激变,大不得已,父子之间或至相挟以求脱祸。今善长之子祺备陛下骨肉亲,无纤芥嫌,何苦而忽为此。若谓天象告变,大臣当灾,杀之以应天象,则尤不可。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明史列传第十五 李善长 汪广洋》

这段话的大意是:李善长和陛下是一条心的。生是国公,死后会封王,他没必要为了成败尚未可知的谋反去冒险。王国用说的"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正是对李善长功绩的褒奖,朱元璋看后沉默不语,没有怪罪王国用,这是因为朱元璋心里清楚,这个76岁的老人根本不可能追随胡惟庸去谋反,因为他没有谋反的理由。

但李善长必须死,当皇帝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再多的功劳、再多的免死铁券,再好的情感,也是毫无用处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这一点,一向聪明的李善长却自始至终都不曾明白这一点。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